生病之前,我從來不會下廚,頂多開個火、煎顆蛋,可能還會不小心搞砸。生病之後,工作暫停,回家休養期間,每天時間都變得很多。前陣子我開始練習下廚,除了想要讓自己吃得更健康一點,也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可以端出很多佳餚來,讓Cobras吃得很開心。我還在努力,努力讓這個幻想不會變成變成妄想。毛豆是我開始治療後的好朋友,在臉書社團上看過一篇文,有個戰友分享自己每天都會吃毛豆,白血球比較不會太低,我立刻模仿學習,請家人到好市多採買,然後每天都吃一些。開始下廚後,每天早上花一小時看看自己能變出什麼花樣,還滿好玩的欸!而且,我怎麼吃都不會膩;雖然積欠了很多住宿文未產出,但自己又想到新的企劃-癌友友善飲食、毛豆的一百種料理等等等這一類的東西。2021年的第一篇文章,希望我不會被懶惰蟲擊垮,生出很多好內容來記錄生活,也跟大家分享。照片是我的早餐:蒸地瓜、芝麻蛋包新版三色蔬菜(花椰菜米、紅椒、毛豆),吃完很有飽足感喔!
回到正題,前陣子因為身邊友人遇到了親友疑似癌細胞找上門,在醫院的選擇上感到困惑;我們在line上一來一往地討論了許多,同時我也不斷回想著自己當初就醫的狀況,覺得這個題目很適合寫下來,讓大家有個參考,但就是僅供參考,畢竟每個人的身體狀況、生活環境、經濟條件各不相同,不是我分享了我的作法,你就一定得照做;你該做的是看完我的分享,去思考你自己的處境適合什麼樣的做法,或是如何替家人完善些的安排。
Q:要選擇厲害的醫院,還是離家近的醫院,還是工作區域的醫院呢?
A:以我而言,我的工作在東部,醫療沒有西部好,交通也沒有西部便利;所以發現自己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與休養之後,工作上就先告假,並且暫時搬回西部的老家。所以第一階段完全不考慮在工作區域內的醫院。接著以我的居住地而言,有兩間滿知名的大醫院,這邊我簡稱A院與B院。我第一次知道我可能是卵巢癌,是半夜到B院掛急診,緊急照了CT,以及讓婦科的值班醫師內診得知的;離院前B院有先幫忙掛號,掛了院中婦科腫瘤厲害的醫師門診。在B院門診前,還有一兩周的時間,媽媽心慌意亂地帶著我到A院以及較大的婦幼診所去看CT結果,婦幼診所院長開了轉診單,推薦我到A院去。其實也滿剛好的,當初A、B兩間的門診時間是同一週,所以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思考。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看這篇[癌遊微呀] 原來肚子變大不是懷孕,也不是變胖,是生病了。
當時很妙的是,道教虔誠的爸爸跟我說,神明推B院(爸爸用擲筊的),周圍的好友透過關係,也有幫我打聽B院的醫師如何,也是說B院不錯,去的話很ok。不過當時最後我選擇了A院,只因為B院離家遠,我考量照顧我的人要換班會很累,我愛的弟妹們要來看我也有點遠,實在不是很方便。其實我那時候根本還不曉得,當癌細胞來敲門,後面它會帶著你去醫院那麼多次。我算給你們看喔:門診、住院、開刀、出院、回診、裝設人工血管、化療六次-每一次都是住院出院;這些中間還夾著回診要驗血,如果血不夠就得下次再來。以及化療後為了避免白血球過低,出院後連續2~3天要回院打白血球生長素。說真的,每次去醫院心都好累啊!現在換院治療的我,因為目前的C院離我家車程至少一個小時,所以每次去都覺得很難過,除了自己不想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住院以外,也捨不得我的後援部隊得跟著我到較遠的C院來。
所以,上述這些過程,簡而言之,濃縮成幾個重點如下:
1. 戰友的身體狀況如何?體力是否能應付多次往返住家和醫院之間?
敵人畢竟不是一般的小感冒,領個藥回家照三餐吃就好了;這是個長期抗戰,請以戰友(我不想要打癌友,一直打這個壞字很煩)身體狀況、體力去思考;倘若因為年紀較大,或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體力較弱者,建議選擇離家較近的。以中生代的我來說,化療完帶來的疲憊感,總是要睡個兩三天才會慢慢退去,如果門診化療完還得折騰一番才能到家,真的有點痛苦。
2. 後援部隊能否及時支援,無縫接班?
不論是開刀後的休養期間,或是化療開始後的住院期,我都覺得身邊有個人陪伴是很重要的事情;雖然我看到也有些戰友因為種種因素,是一個人完成化療的所有程序,內心感到非常佩服!但因為開刀後是體力最弱的時候,有太多日常生活所需都是需要他人照顧與代勞,這個時間千萬不要再逞強或是覺得不好意思。如果是先開刀後化療的戰友們,開完刀後真的是養體力的關鍵期啊!而化療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遇到的副作用也不盡相同,所以有人很有感(噁心、頭暈、嘔吐、昏倒),有的人完全無感、無副作用。但是如果還不曉得自己會是什麼樣的情況,建議還是要有人陪伴最安全,像我有一兩次上個廁所昏倒,差點爬不回病床,還好有家人陪伴,以及護理師們的協助。基於這些需要有人陪伴的元素,在選擇醫院的時候,要想好自己的後援部隊離想去的醫院遠近;如果你自己是後援部隊,就要思考,倘若最後選擇外地的醫院就醫與治療,那各個單兵是否能夠輪流看顧戰友呢?如果有人照顧這塊不成問題,那當然可以選擇自己想去的醫院了。
3. 要不要跟隨名醫的腳步呢?
這題好難喔!我知道不論是什麼疾病,大家一定都希望自己可以遇到最厲害的醫生,好讓抗戰之路能如虎添翼,順順利利。就我自己來說,這條路到現在也看過了五、六個醫生,其中當然也有別人口中所謂的名醫,可是名醫大概因為每天要接觸的病人太多,所以話都很少。但是對生病初期的我和家人而言,每次會診都希望醫師能多說明一點,畢竟未來是那麼令人徬徨與害怕。無奈醫生超級省話,最後變成我在看診前,會先條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,然後進診間後,再趕快問醫生。現在的我大概了解,治療這個壞細胞,在國際上都是相同的處理方式:化療、開刀、標靶維持。所以這五六個醫生跟我說過的話,也差不多就是這些;但是就因為這是條漫漫長路,我會希望大家能找到一個聊得來的醫生,有醫緣的醫生。願意多用一點點白話來跟你說明病情或是治療計畫,而不要老是以英文名詞或是專業術語來回答病患的問題;也希望可以親人一點,不要這麼冰冷。可是好醫生似乎可遇不可求,我想可能大家都有點職業倦怠,每天看不完的診,讓他們都笑不太出來。讀到這裡,倘若你發現你的主治醫生,每次都能對你燦笑,並且耐心地回答你的問題,那恭喜你找了一位好醫生!在我看來,醫病關係比醫生是不是名醫還來得重要!
對於選擇醫院,我所想到的三個思考方向都在上頭了,大家可以跟隨三個小方向去思考、和家人一塊兒討論,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一個跟自己有緣份的醫院喔!Seeya
無留言